創辦人-川瀨泰淳先生於日本岐阜縣大垣市創立大垣蒸餾工業,開始從事溶劑再生業務
在千葉縣市原市投資設廠並負責營運,開拓東日本市場,擴展再生業務規模。
收購市原工廠後,將其改組為全資子公司「千葉蒸餾公司」,奠定多據點營運架構。
合併千葉蒸餾公司,正式以「日本瑞環」為名,標誌品牌整合與企業規模升級。
川瀨泰淳先生擔任協會首屆會長,推動產業規範與循環政策,為再生業界發聲。
於台灣設立「台灣瑞環」股份有限公司。
於日本千葉設立R&D研發中心,以強化研發能力。
拓展中國華東市場,建立當地再生製造據點。
於日本九州地區新設工廠,強化西日本市場服務與回收處理能力。
佈局中國中部市場,強化電池、新材料、精密製造產業的溶劑循環再利用服務。
於大連新設工廠,並成立「瑞環控股株式會社」,整合集團各地子公司,邁向國際化經營體系。
瑞環集團運用先進的分離精製技術,在半導體以及醫藥用途的高純度溶劑精製業務、廢溶劑再生業務、溶劑再生設備、廢水處理設備、VOC回收設備等的設計製作等,多方面地展開其業務。有機溶劑共有500多種類別,依照沸點、溶解力等特性選擇,使用於電子產業、素材產業、醫藥品、化妝品、鋰電池等各種產業界的製造工程中使用。雖然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,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溶劑,但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物品的製造過程中,有機溶劑卻是不可缺的重要原材料。使用過後的溶劑會以工業廢液的名目排出,其中大部分用焚化處理方式無害化,排放出CO2同時,喪失其資源價值。
瑞環集團在台灣、日本、中國 共有8座溶劑精製工廠,以年產10萬噸規模,生產再生溶劑,促使資源再循環。加上我們在客戶的工廠內設置的溶劑再生設備之再生量,其資源循環量達一年20萬噸以上,在延長資源壽命、廢棄物減容、減少環境負荷、降低溶劑成本、降低CO2排放量上有所貢獻。在過去,隨著經濟成長,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汙水造成的河川水質汙染、VOC造成的空氣汙染、廢棄物的非法棄置、化學肥料造成海水優養化等,有害物質在自然界囤積的結果, 造成各種公害病、健康損害以及環境破壞。
在日本,自1960年代,開始針對公害防治、自然環境排放規定、廢棄物管理等,推進相關法令的制定。在1970年,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後,廢溶劑必須由擁有處理證照的業者以適當的方式進行處理。1990年代開始頒布各種回收法規,2000年頒布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,自此建立了循環回收政策的基礎。現今,對於企業的ESG經營,廢棄物以及廢材等的資源循環利用被視為非常重要的一環。以下介紹 ,在70年前,未有「Recycle」這樣用詞的時代,關注著資源循環利用,且為了實現它而奮鬥的瑞環集團創始者川瀨泰淳先生的事蹟。
川瀨泰淳先生在1929年生於高雄。父親在高雄經營印刷工廠,母親則是經營民宿。畢業於高雄市堀江尋常小學後,12歲時隻身回到日本,在岐阜縣的叔叔家中寄宿以及就讀國中。由於童年時期體弱多病,因此立志成為醫生,並選擇學習德文。當時未有英文課程,故須由德文或中文之中選擇。也剛好是當年的12月,珍珠港事件引發了戰爭。
因為當下情勢,國中3年級時已經無法續唸書,提前結束中學學業,自願入伍航空隊。當時想著,反正遲早都得當兵,越早服役可越快升官。經過1年的嚴格訓練升為曹長(相當於士官長)後,以整備兵的角色,在配置於台灣各地的機場執行飛機的整備維修。不久之後,在停戰,退役後與雙親回到了家鄉:岐阜縣大垣市。戰後能吃就是福,整個日本都是一樣的狀態。學費則是在黑市打工賺取。與大學教授的叔叔討論後,決定放棄學醫,進入了最不花錢的工學部,主修電氣系。
1951年大學畢業後,在靜電塗裝機製造公司從事銷售工程師。剛好在當年的前一年,韓戰開打。被占領時期的日本,是美國的後勤支援基地,以工業界為主,各種產業皆因特需,蓬勃發展。身為靜電塗裝機製造公司的銷售工程師,以名古屋為據點,從靜岡縣到廣島縣,針對汽車車體、家電機箱等顧客的塗裝製程中進行維護及調整。在顧客工廠的塗裝製程中,包括腔體內、配管以及噴嘴等,清洗時使用大量的溶劑,而這些使用後的溶劑皆被廢棄處理。不管是在任何的工廠都是相同的處理方式。
當下覺得『Mottainai (漢字: 勿體無、意思: 當一件事物失去了它該有的樣子,對此感到惋惜感嘆的心情)』。也因為是戰後復興中的日本,同時韓戰又有特需,大家都拼命忙於製造產品,根本無法著眼思考廢棄物及廢材,被處理掉也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注重資源循環利用,不同於用過即丟的想法,而是思考如何能夠物盡其用。思考著如何才能再利用,購買了燒杯、試管等器材回家,獨自埋頭研究,終於以蒸餾方式開發出再生技術。
恰好在此時豐田汽車的關係企業詢問,是否有辦法將豐田汽車的塗裝製程線產生的廢溶劑進行再生。當時的豐田汽車,因為響應政府的國民車構想,正在進行大眾汽車的大量生產。但同時也在苦思,如何處理生產過程產生的大量廢溶劑。
1959年,雖然當時長子剛出生,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靜電塗裝機公司,隔年以常務取締役(相當於常務董事)技術負責人的身分,參與成立為豐田汽車產生廢溶劑做再生處理的公司。當時為31歲。在豐田汽車塗裝製程中成功循環利用再生溶劑,也受到豐田汽車非常高的評價,隨著汽車生產量提升,業績也穩定成長。
雖然除了汽車以外,溶劑皆會用於各種不同的產業。但,由於豐田汽車的增產,無法對應到其他的產業,當下公司的方針僅能選擇專做豐田汽車的溶劑。實在無法實現將再生資源供應到世界各地這樣的願景。雖然當時剛生下次子,但想要挑戰的心態大過於穩定,決定獨自創業。
在1966年,在岐阜縣大垣市成立了作為瑞環集團前身的大垣蒸餾工業。當時,工業用地向親戚租借,賣掉房子做為創業資金,不足的費用則向親屬借貸。起初,連要將鐵桶裝載到貨車的推高機都沒有。超過200kg的鐵桶用滾動方式移動,要靠2個人費力裝到貨車,是非常辛苦的勞動。卸貨時則在地板鋪舊輪胎作為緩衝將鐵桶推下。第一次的營收是再生甲醇得到的10萬圓,非常開心。當有了第一次的利潤時,心想應該會順利進行,購買了80萬圓的推高機。終於能從勞動中解放,對文明的便利心存感動。
創業起步時生意不如意,當時日本的GNP處於每年超過10%的高度成長期,即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費、用過即丟的時代。再生品根本不被認可。對於「Recycle」這樣的用詞也根本沒有概念,一心訴求『Mottainai』是無法有商機的。僅能仰賴製品的品質。為了消除大眾對於再生品等於劣等品的印象,決定打破「再生品是劣等品,便宜貨」這樣的觀念,追求高品質,製造出能夠如同新品一樣使用的產品,甚至將產品升級到新品以上的品質(Upcycle)。這樣的信念,現在也是本公司精製技術開發的基礎。
醫藥品及印刷等製程所使用的異丙醇(IPA)的87%共沸組成品為當時的一般品質規格。使用一般的蒸餾手法是無法達到87%以上的純度。與名古屋工業大學的山田教授合作後,以特殊的蒸餾手法,達到99.9%純度的再生IPA出貨至市面上。對於此事,IPA的製造商也非常震驚,多次來訪。在1970年左右,氣相層析儀(Gas chromatography)普及化包括再生溶劑的純度,品質皆能做出驗證。在這之前僅能驗證出比重與水分。再生溶劑逐漸被市場接受,接著也購入了槽車。
岐阜縣大垣市另有水都之別稱,是地下水豐富的區域。也因為一年四季皆可利用15℃的地下水,有許多企業在此設立工廠。收到抗生素、合成皮革等製造商的大型訂單,再生溶劑的生產量也大幅增加,業績順利穩定成長。
1974年在千葉縣市原市,投資參股成立關東地區第一家溶劑再生工廠,並負責工廠建設及營運管理。接著1978年收購該工廠,成立全資子公司的千葉蒸餾公司。之後也在福島縣的溶劑再生工廠技術合作參與建設。
1991年合併了千葉蒸餾公司,公司名稱改為日本瑞環。
1994年參與成立日本溶劑再生工業協會,擔任首屆會長,致力於資源循環的發展。
之後在2000年成立台灣瑞環,2002年在千葉縣成立了R&D研發中心,以強化研發能力。
2003年成立蘇州瑞環,2014年成立九州瑞環,2015年成立合肥瑞環,2018年成立大連瑞環。
現以瑞環控股株式会社為中心,於各個子公司發展環境事業。
在2018年,川瀨泰淳先生作為對國家對公眾有傑出貢獻的人士,由國家頒發「旭日単光章」勳章。此也代表了他努力實現資源循環的人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。
川瀨泰淳先生對故鄉台灣的思念是很強烈的。台灣瑞環成立後,一年內曾多次拜訪台灣。甚至在溶劑再生設備採購案的議價時,多次拜訪客戶進行高層商流及溝通。透過與客戶的商業合作,想必他也很高興能為台灣資源循環利用,環境保護有所貢獻。
灣生回家 -(灣生:指台灣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),他曾經試著去找尋位於高雄市塩埕出生時的家。
很可惜的是,因為都市更新的關係,未找到出生時的房子,但有找到堀江小学,記得他還懷念地看著校門邊的椰子樹。
公司創業的發想「Mottainai」,這句話在日文中會用在各種場合。當無法把飯吃完時、把東西丟掉時、浪費了時間與物品時、接受過量過好的物品或待遇時、得到或喪失機會時等等……,其中蘊含著「Reduce」、「Reuse」、「Recycle」,以及「Respect」這些詞所包含的所有感謝及尊敬的重要的精神。
瑞環是始於「Mottainai」 的企業。
我們今後也不會忘記對資源、自然、以及人們抱持感謝和尊敬,將創始者的信念傳遞給下一代。